
明末清初的历史画面确实混乱至极,政治腐朽、官民愈发疲惫,天下内忧外患交织,清军骤然崛起,农民起义迭起,连绵战乱像潮水般涌来。崇祯皇帝面临的困局是前所未有的:对内,朝政无力整顿,赋税与旱灾使民间怨声载道;对外,北方强敌临近,边关狼烟四起。尽管兵力分散且士气低落,明朝的末日并非毫无转机,传闻中明军与被压迫的农民军本有机会握手言和,联合对抗共同的外敌,然而历史却给了他人“渔翁得利”的结果,满清最终笑到了最后。
在公元1644年3月,李自成的铁骑逼近京城,崇祯帝已近乎绝望,手中可动用的军队寥寥无几,多半驻守在边镇与城市外围的警卫部队也已伤亡惨重。此时,他却收到了一封由李自成亲笔拟定的信函,字里行间露出自信与野心。信中提出三个条件:第一,封李自成为西北王,赋予他对西北边疆的统治权;第二,割让西北大片领地,确保他有足够的财政与兵源支撑;第三,厘定一笔百万两银子作为犒赏三军,以此稳固军队的战斗意志。此信若被采纳,李自成宣称会主动诏安,成为朝廷认可的正规军事力量。
展开剩余65%更令人关注的是,李自成表态只要条件得到满足,便立刻带兵撤退至河南地区,随后出兵围剿满清军,甚至愿意协同平定其他义军的叛乱,唯一的前提是不得奉诏觐见。换言之,他并非要背叛朝廷,而是希望成为被承认的政治军事主体,借以抵挡更强的外敌。与此同时,李自成还表示可以派出援军参与作战,但不愿意接受传统意义上的朝廷册封与礼仪层面的见礼。这些条件在当时看似合理,因为他已兵临城下,若继续对抗清军,明朝的日子只会更加黯淡。
然而究竟为何崇祯没有答应这样的条件,甚至宁愿承认亡国的结局?原因并非单一,而是多方面叠加。首先是一大批大臣的立场并不明确,内部的意见并未统一;在他最初尝试愿意接受李自成条件之时,崇祯立刻征询内阁首辅的看法。往日善于直陈利害的首辅,此刻在崇祯的再三追问下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,只是跪地磕头,以示对国事之重的敬畏与无力。其他大臣也同样沉默不语,他们都清楚,一旦站错队,便可能成为历史的替罪石,因而不愿公开表态,局势因此更加扑朔迷离。
其次,一切都要追溯至祖训与大义。朱元璋在临终前留下的遗训明确规定:不割地赔款,不纳贡,不以朝廷来换取名义上的安宁。此后明朝的君主多以此规训自律,试图以高尚的道德与王道来维系国家的尊严。崇祯自知自己是大明之君,自然不能与叛乱者讨价还价,哪怕对方已逼近京城,也不愿让国体在谈判桌上被削弱。再者,李自成提出的三个条件,根本就是在以割地赔款的方式彻底架空明朝的抵抗能力。再考虑到当时明朝财政的窘境,所谓百万银两的赎金更是难以承受的账目。
其实若崇祯在某种程度上退让一步,等候西北局势的变化,乃至等待吴三桂等外援的到来,历史的轨迹也许会呈现不同的走向。若能以一点策略实现时间换取力量,或许清军尚未形成对北京的完全控制之势,明朝的命运尚有转机,但当时的现实是步步为营、处处受制。
参考文献:《明史》
发布于:天津市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